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為何學琴
許多愛孩子的父母不惜花費金錢、心力和時間送孩子去學鋼琴或提琴等樂器,父母們不知有沒有認真想過:你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??
我想,真正的答案不外乎是:想要讓孩子將來能夠隨心所欲的演奏出優美的旋律,感動和娛樂自己,也能感動和娛樂別人;要讓孩子在與音樂的接觸中,培養高雅的興趣、陶冶優越的氣質;在未來生活中,喜樂時,可以用音樂來抒發,憂傷時,可以藉音樂來渲洩;從小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,可以融入音樂藝術的美妙,一輩子享用不盡。
這二、三十年來,台灣學琴的風氣越來越盛,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多,彰化縣今年還將要以五千人一同拉提琴來申報列入金氏記錄。各地中、小學音樂班、坊間的音樂教室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,以呼應社會的需求。然而,學會拉琴或彈琴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快樂嗎?學過琴的成年人會比沒學過琴的人,過得更富有音樂氣息、生活得更充實美好嗎?我看到的真實現象是:大部份正好相反。
最近,一位教鋼琴的好友告訴我:台北市某國小音樂班一位頗有才華的小五生,在家長苦心栽培了好多年之後,決定轉出音樂班,同時退出音樂,不再學琴。看來,這是一個勇敢而痛苦的決定。孩子在漫長的學琴歷程中,面對的是無盡的競爭和壓力;音樂的美妙根本無從體會,更無緣享受,已經大大違背了學琴的初衷。家長眼看想要的得不到、而失去的更多,在掙扎考慮後,做出了快刀斬亂麻的明快決定,解除了全家人的痛苦和負擔。但是,多年努力付諸東流,不是也留下了莫大的遺憾嗎?
我看過不少學過琴的大學生和成年人,多年練琴的經歷似乎並未在他們現今的生活中留下痕跡。他們並不比沒有學過琴的人更喜愛音樂,他們不進音樂廳、平常不聽音樂、也不參加音樂性的活動,令人感覺不到他身上有任何一絲一毫音樂或藝術的氣息。或許,正因為學琴的往事是他所不願再碰觸的一段不愉快回憶吧!?
以小提琴為例,孩子學拉琴是讓他接觸音樂、感受音樂的美好;學習演奏技巧,是為了能表現音樂,把音樂拉得動聽,讓自己愉悅。如果拋棄了音樂,只是練技術,學琴就會變得乏味之至,根本不知道拉琴和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。再加上考試和比賽等競爭壓力,學琴的樂趣全無,剩下的只有痛苦了。父母長年累月接送孩子去學琴,每天還要陪伴孩子練琴,付出的心力可能比孩子還要多,到頭來竟是一場空?父母原是出於愛孩子,要孩子學琴以得到更豐富美好的人生,多年努力之後,得到的卻與當初的期望相差那?遙遠,原因何在?
音樂是能令人愉悅的優雅藝術,演奏才能的養成難度比較高,需要長期的辛苦和努力付出。但是,音樂才能不像體育競賽,一定要比快、比高,一定要爭到冠軍頭銜才算成功。音樂演奏當然可以由於天才加上努力爭到世界頂尖,但也可以人人都學習到可以演奏以自娛娛人、快樂享受藝術之美、將音樂融入生活的更美好境界。
我給家長的建議其實很簡單:
讓孩子學琴,不能只要求他練琴,更要為他塑造一個喜愛音樂的環境。父母自己和孩子一同學習欣賞音樂,陪孩子聽音樂,帶孩子參加親子音樂活動。孩子學會拉琴之後,讓他參加室內樂或管弦樂團的合奏。和其他孩子一同玩音樂,會覺得有趣得多。不論是否上音樂班,只要孩子愛上了音樂,他會主動認真練琴,不須要別人推他、逼他。這時,父母只要全力配合他、支持他就行了。
如果他的才能高、表現好,就讓他參加比賽,或繼續考音樂班、音樂系。他若喜愛音樂,雖然辛苦也會甘之如飴;他若表現平平,或練琴的動力不足,就別要求他比賽爭名次或考音樂班、音樂系,別勉強他做他不喜歡或能力做不到的事。把學琴當成課餘的調劑,其實更有意義。
學琴,一定要讓孩子同時體會到琴中音樂的美妙,才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熱情,激發練琴的意願。學琴,才會產生動力、進而充滿樂趣。
引用自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violintony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mpetigct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